河北唐山市丰润区沙流河村:发展集体经济奔向共同富裕
今年38岁的王超,是河北唐山市丰润区沙流河村泓泰水泥有限公司中控室的调度员。2008年,王超大学毕业后,放弃了到大城市发展的机会,回到沙流河村进了村办集体企业泓泰水泥厂。
经过几年的刻苦努力,迅速成长为厂里的技术骨干。王超告诉记者,中控室20多名同事,多数是学成归来的本村青年。王超说:“沙流河村集体经济发达,年轻人就业不成问题,村里福利好,年过六十岁的村民每月有350到500元的生活补贴,年终村集体给村民们分红。”
沙流河集团经济顾问王玉洪告诉记者,沙流河村目前拥有村集体企业16家,总资产21亿元,年创利税2.5亿元,人均纯收入2.6万元,享受全民分红、医疗、保险、教育、养老等13项补助……村民们幸福指数“爆表”,真正实现了共同富裕。
在沙流河村的人,不见寻常村庄的村舍、阡陌,看到的是统一规划的园林小区,绿树掩映下的公园广场,高标准的文体馆、文史馆、电影院。
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。回忆起过去的艰难时光,王玉洪感慨万分。
1983年,沙流河村走到了十字路口。在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新形势下,有人提出“土地包到户,不用党支部”,“党员和社员,谁有本事谁挣钱”。1984年,新上任的村党支部书记刘开地召开了一次严肃的全体党员会,作出了“发展集体经济,走全村共同富裕道路”的决定。
从那次会议开始,每月15日被定为全村党员活动日。同时制定了各项规章制度,规范党员、干部行为,强化党内纪律。经过治理整顿,党员、干部队伍精神面貌焕然一新。全村215名党员中,有70多名党员在村集体企业担任领导、管理和重要技术岗位,有30多名党员被推选为村民小组长、村民代表,为全村经济和各项事业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。
如今,沙流河村党委在全村各项工作中充分发挥带头引领作用,成为群众信赖的主心骨,进一步带领群众把党的政治优势、思想优势和组织优势,充分转化为强企业、创高效、惠民生、增福祉的工作优势。
发展壮大集体经济,为共同富裕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。在这个过程中,沙流河集体经济经历了三次创业。
头部次创业从1984年到上世纪90年代初。将分包给个人的磨具厂、石英砂厂、宏大旅社、服装厂等原集体企业收回集体,又创建了轧钢厂、塑料厂等企业。制订了《企业管理方案》,建立了集体所有、厂长负责、独立经营、奖惩分明的岗位责任制。通过改革和整治,村办企业的所有权和经营权牢牢掌握在村集体手中。1985年,村民就开始分红,以后福利不断增加。到1992年,集体企业实现利润400万元,沙流河村彻底脱贫致富,拔掉了穷根。
第二次创业从1993年开始。面对国有企业、集体企业改革改制,私营经济突飞猛进的大气候,村党支部提出不随大流、赶时髦,为了村民共同富裕,必须再发展、再创业。为此,村里成立冀丰水泥厂,连续7年共投资6000万元,建成4条立窑水泥生产线,实现了集体企业资产超亿元,成为实力雄厚的企业集团,年利润达2600万元。
第三次创业在2007年。面对环保高压,沙流河村拆掉全部立窑水泥生产线亿元成立唐山泓泰水泥有限公司,建成年产400万吨、发电6千万度的国内蕞先进的水泥生产线。在环保治理上,先后投入数千万元,2020年公司被授予建材行业超低排放示范项目,被评定为A级企业。
随着集体经济跨越式发展,沙流河村每年拿出1500多万元,为村民们修建、维护各种生活、交通、文化等基础设施,提供各种福利。村集体的稳定发展,也为村民致富创造了条件。
“老一辈沙流河人创业时,饿了啃口干粮,渴了喝口凉水,晚上住澡堂子、睡大车店,把全部心思和精力都用在集体工厂上……”走进沙流河村文史馆,看到一群学生正在讲解员的带领下认真参观,感受三次创业的艰难。村文史馆投资3500万元,用图片和实物等多种形式,充分展示沙流河村的历史、乡土文化、民俗风情和创业历程。
“我们将把村文史馆建成党员群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活动基地,青少年接受爱国主义教育、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基地,让广大群众更好地了解村庄发展的历程和取得的成果。”沙流河村党支部副书记潘颖介绍。
沙流河村38年来,一直高度重视精神文明建设。村里每年举办古驿新风书画展、象棋比赛、篮球比赛、传统花会展演等丰富多彩的文化、体育活动。
“心中有信仰,奋斗才有力量!”沙流河村用传统文化激发广大村民对美好家园的荣誉感、归属感,留住乡愁乡情;用爱国主义教育、社会主义教育凝聚人心,形成创业干事、走共同富裕道路的澎湃动力。2020年,沙流河村通过全国文明村复查,继续保有“全国文明村”荣誉称号。
版权声明: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,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