探寻丰润区火石营镇比古岫村历史——立村史话
丰润古称土垠、浭阳,古属永平府,因“丰泽润美”而得名,拥有四千年历史,两千年建县史。明代丰闰县属京师省顺天府。洪武元年(1368年)改闰为润,属顺天府蓟州,“丰润”由此得名。康熙十五年(1676年)改属顺天府遵化州。乾隆八年(1743年)因遵化建了皇陵,遵化升为直隶州,县地大部分属遵化直隶州。民国2年(1913年)遵化州、滦州改为县,境内属津海道,分别为丰润、滦县所属。2002年2月合并原唐山市新区设立丰润区。
丰润历史上有200多年曾属于遵化,从今天开始,“遵化文史”公众号,开始连载丰润比古岫村等历史。
秀”)村位于丰润北部山区,腰带山、还乡河毗邻左右。原岩口乡境内,建国前后属丰润八区,抗战时期称“智丰村”。西与东吕各庄隔河相望,北穿岩口大街与丰董公路相连。东北以北山为界与迁西县新庄子、龙塘两村接壤。东与田家峪 村(迁西)地连边,早起散步有从丰润走到迁西的说法,南与大岭沟村山连山。古有:“北至大北山、西至河沿边、南至分水岭(坝墙峪北)、东至付家山”(田家峪境内)之说。
比古岫全村人口1050人,八个居民小组,现有中共党员30名。比古岫的自然村娄子峪距村8华里,位于大岭沟村正东,原20几口人,除朱永清4口外其余都搬进庄里,只有朱永合随女儿住大岭沟村。比古岫全村耕地面积1800亩.,山林面积4000亩。除200亩水浇地外其余是梯田地。2002年退耕还林时栽植的千亩核桃已进入结果期。苹果、梨、桃等干鲜果品应有尽有。农作物以玉米为主兼有白薯、高粱、谷子、豆类等。属典型的石灰岩质山区村。
起初由东马庄的马氏家族马志图,闯关东时落脚于此。当时他肩挑四根绳儿携妻带子一家老小,踏上闯关东的征程。刚刚走了一天,爬上南川岭连渴带累举步维艰,眼看太阳又要落山,只好暂时歇歇脚。次日天刚蒙蒙亮正准备启程时,其子马会士不知何故左等不来、右等不到,这下可急坏了他老爹。原来清晨起来马会士四下走走,朦胧中在他的前方好像有一匹马。他信步向前越走越近看得清楚,只见一匹黄骠马悠闲地在河边吃着草。待他走到跟前儿,这匹老马抬头看了看他也没跑,心里挺高兴。竟有这等好事,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还捡匹马。若是把它捉住为我所用,我们一家下关东可就不愁了。可这匹野马没有缰绳怎样拉回去呢?年轻气盛的他,牙一咬心一横干脆把它骑回去得了。于是他伸手抓住马鬃翻身上马,谁知这匹老马径直向西飞奔而去,而且越走越远。就这样往南到在“一撮毛”,往东来到“畚箕礃”穿过葫芦架顶、越过豹子涧,往北奔向大北山,往西来到西河边。这一圈儿溜下来把屁股铲的够呛,等好不容易回到他老爹跟前儿时已是晌午时分。
听儿子把经过一说,马志图思忖片刻,常言道:老马识途、老马识途,想我马志图下决心闯关东刚刚启程,就巧遇了这匹老马这是吉兆哇。得,我在看看黄历上咋说吧,待他打开黄历一看,只见:“翻开黄历看得清,一行小字写的明。九九登高艳阳天,吉时运至仓、囤流”。看罢眼前一亮,有一种悬着的心 “呱嗒”落地的感觉。说不定这匹老马是我马家先祖的化身在此迎候于我,若不然它咋会驮着我儿“跑马占圈”呢?此乃天意。
马会士膝下所生马申、马力、马维三子。马申属马荣庆哪一支,马力(马品、马旭、马恩、马山哪一支)所生马梅、马花、马金、马钱、马豹,寓意五个儿子似一只“梅花金钱豹”。马维(马芝、马田哪一支)所生三个儿子马兆奎、马兆安、马兆平,兄弟三个先后均得中秀才,马家人丁兴旺,勤劳苦干且文武兼备,日积月累日子逐渐发达。后来马家开始舍地,将远处的山地施舍给亲戚朋友耕种,村庄由此人气日盛渐渐发展扩大。
北小街是马姓家族聚集的地方,横向相连纵向贯通。错综的院落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他的建筑格局,碾棚、磨道一应俱全。马万雨、马万玉两家现居住的老房据说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,进屋只见脚下的门槛中间部分已细如刀柄,和两边足有半尺高的原型形成了明显的反差。而屋内的门框,似累弯了腰的年迈老人诉说着历史的沧桑;马志广老院现存的车门洞原属富农马荣庆家的大门口,面阔两间,丈余宽的大门分列两箱。其中一扇留有小门,活动的门槛为的是大车出入方便。直到生产队时居住在里面的人们,依然沿袭着早开门将门槛卸下、晚关门时将门槛装上的习俗。
马姓外,还有李姓从山东闯关东时来此。主要居住在大街的南侧,李明伦、李明刚、李洪春等几处深宅贯穿南北街。有名望的当属李明刚,其人勤劳节俭乐善好施,牵马岭上凿山筑路的石碑上有:比古岫李明刚捐资….元的记载。据李印齐、李印山讲丰润的三里屯儿、平泉的八沟等地和咱这儿辈分、名字相同的不少。祖坟位于田家峪村西的李家坟,据说现在的通乡路中央是老祖宗的位置,而李红敏则说李家老祖宗的坟在牵马岭村的西山上,他小时候和他的长辈到哪儿上过坟。
从黄昏峪张庄子来投奔老王家,居住在南街或小南街现在五、六、七队的地方。是因为张姓姑奶奶在老王家做媳妇未有生育,从娘家过继个侄儿顶门立户,所以有张王不分之说,张家祖坟在河东沿儿的红岩儿附近。右手边靠山的一块台地恰似一方完整的端砚又似一张县官的书案。寓意:“右手摸着案必定吃碗饭”主家族富庶、文墨传家。
是迁西高台子的老家,生产队时去罗屯赶集卖烟,老高家在高台子坐船都不花钱,高家祖坟在后窑,坟地里参天的响杨树根基牢靠、挺拔笔直。此外
是新庄子老家,王贺蓝他妈死后,还埋在新庄子粮库附近的坟地里。而王庆祥他们则是从岩口搬来和王庆力是一家子,用王云的话说:姓王的和姓王的比大不寻常,唯独咱比古岫的王是“虎头王字”的王,而其他的则不然。
来自遵化铁厂,宋家来自迁西南庄。老
是迁西毛庄的老家,和岩口毛凤武他们是一家子。
虽然不多也不知从何而来,但蕞近听上水路村来咱村唱戏的梁老师说,他们是从咱这儿迁去的。位于二队东山的梁家坟地,坐落在土层深不见底的一条土龙上,这在相对贫瘠的山地里实数罕见。
由丰润佑国寺迁来,老朱家人称:比古岫属他们先来,比老马家还早。井山驼子的井是他们家打的,即便是搬到山上,回来驮水时也得让他们先打。过去挑水都得排队,井台四周摆的全是水桶,有一种说法:上破城(迁西县)赶集回来打水也不迟。初夏的一天早上,按顺序刚好排到老马家一个后生打水,这时老朱家驮水的驴驮子来了,老马家的小伙子假装看不见就想打水,只见老朱家赶驮子的主儿抡起拐杖就要打,大伙儿见状赶紧将二人拉开。都埋怨小伙子不长眼,并告诉他这口井是人家老朱家打的。(这只是朱永和的一面之词)不管咋说那口井是比古岫村头部口井是无疑的,不信你看连附近的山都以井命名:“井山坨子”而不应写作“景山坨子”。他们原是老哥仨,分家时一股住庄里;为了种地方便,一股去娄子峪,图的是他们的现居住地,是位于山顶的盆地。相传远古时代此处是“凤凰栖息之所”,取“久居高山必出美女”之意。而他们东沟的的祖坟则是“犀牛望月”的朝向,意在“朝迎日初东山起,夕送晚霞落黛(腰带)山”。终日阳光普照,后辈儿必出个“县官”;一股迁至新集泉庄,前些年我去新集赶集时,听泉庄一位老朱说他小时候到咱村老朱家吃过“坟”。(指祖宗坟地有产业供家族人员团聚时享用)。而马万陈则说,老鲁家来的也不晚只是人不多。
整个村庄环后山相建,西北伸向岩口家南、东北伸向北会,呈北高南低之势,坐北朝南南边地域开阔。极目南山:松柏戴帽、果树缠腰、山脚小河环绕。登上南山制高点俯瞰整个村庄,似一只振翅欲飞的山鹰。而一位风水先生则说:“比古岫群山环抱是块“九凤朝阳之地”,亘古以来是女人发迹。”倒是古有花木兰从军。抗日战争时期我村有“四兰 ”(朱庆兰、高凤兰、高桂兰、李翠兰)奔赴前线的事实。
据马跃回忆,过去听高振讲“岫”字的由来是根据山形、地形而来:西山、后山、北山连绵起伏形成一个“山”字,亦有“笔架”之意。山前沃土田园间小路贯穿其中活脱脱的一个“由”字和在一起组成一个“岫”字。“岫”字在字典里解释为“山洞”,日常应用不多。但辽宁省有个“岫岩县”哪里出产的“岫玉”很有名。在承德避暑山庄宫殿靠山的北门有个“岫雲门”,描写三屯的景忠山有:“京东名岫景忠山,蓟镇之枢三屯营”的诗句。不难看出“岫”字的应用肯定和山有关,说到这儿,你还在为比古岫村位于群山怀抱之中而不解吗?而让村民们引以为自豪的是,目前“比古岫”这个村名在国内没有重复只是唯一。
比古岫村小如一支麻雀但五脏俱全,生活简朴依旧每天演奏着柴、米、油、盐、锅、碗、瓢、盆交响曲。基于居住的地理位置和贯穿其中的人文精神,由此衍生的故事或悲壮、或激昂或平淡,耐人寻味......(根据《唐山地名志》,马跃、马俊庭、朱永贵、高百玉、张国志口述整理)。
转发请注明【遵化文史】,注明作者
版权声明:本文由网络蜘蛛自动收集于网络,如需转载请查明并注明出处,如有不妥之处请联系我们删除 400-0123-021 或 13391219793